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朱平, 俞小鼎, 王振会, 肖建设
干旱气象    2019, 37 (3): 377-.  
摘要308)      PDF(pc) (2204KB)(1533)    收藏
利用2005—2016年青海高原地面观测、灾情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致灾性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主要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以及混合类四种,集中分布于高原东部。(2)地形对致灾性对流的落区、频次和强度起关键作用。雷暴多产生于山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主要产生在迎风坡、河谷和地势较开阔的低地。其中,青东农区以混合类和冰雹居多,青南牧区以混合类居多,环湖与祁连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以短时强降水居多。(3)近12 a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整体呈波动式减少,2005—2010年(前期)致灾性对流日数和次数较多,2011—2016年(后期)显著减少,但不同类型年际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其中,冰雹和雷暴日数前期较大,后期显著减少;混合类和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前者年际波动幅度较后者大。(4)致灾性对流主要产生于5—9月,各类型均呈现典型的单峰型月分布,混合类和冰雹日数及次数的峰值均在8月,雷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均在6月,而短时强降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分别在8月、7月。(5)致灾性对流集中产生于13:00至次日01:00,高峰时段(16:00—20:00)以冰雹和混合类居多,而夜间时段以短时强降水居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海东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朱平,田成娟
J4    2011, 29 (3): 336-342.  
摘要1376)      PDF(pc) (2387KB)(1235)    收藏

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 年7 月6 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
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
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
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次降低对应冰雹
降落,风廓线图上40 kft 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
过程。强回波区> 50 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 字形槽口是此次过
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 50 dBZ 回波高度伸展到- 10 ℃层高
度以上而没有到达- 20 ℃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